淤青
。 “你和我一样。” “所以呢?” “是朋友。” 17岁的肖晓对朋友的划分有一种小孩的天真,用简单粗暴的三条标准,就把我拉进了她的阵营,也没问过我的意见。 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不舒服,最后也选择相信直觉,就这样陪肖晓玩起了过家家:我扮演她的朋友,她扮演我的朋友。 有关朋友扮演的标准和游戏规则,肖晓并没有明确告诉我,仿佛按时出现在学校就是对我的唯一要求。她比之前要更加热情主动,每个课间都会变着法儿地找我聊天,连距离不到五米的洗手间也要我陪同。 青春期女孩交好的流程大都是这样,先从身体上的亲近开始,再一点一点拉近心里的距离。我开始习惯她不时挽上我胳膊的手,犯困时下意识枕在我肩上的脑袋。迟钝的我甚至能隐约察觉出她笑容之下的微妙情绪变化,我知道她并没有笑得那样开心,但依旧说不清楚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。 “我要和你做一辈子的好朋友。” 周四下午第二节的语文课讨论,肖晓没头没尾地对我许下了这句承诺。她把书立在桌子上作掩护,飞快地牵过我的手,指挥着我的小拇指缠上她的手指,随意晃动了两下,就当做是我的回答。 “如果能考上同一所大学,我们就可以一起住了,如果考不上,就等四年后毕业了再一起住。” “和朋友住在一起是我的梦想。” 肖晓的嘴角挑得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