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节
躁气,几乎详尽地列出了前人注解,佐以个人观点略作补充。 能将各种推理方式进行熟练而灵活的运用,考据翔实。 就比如眼前这一句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无惮改。”“学则不固”的“固”历来有歧义。 钱穆先生《论语新解》试译为:“一个君子,不厚重,便不能威严。能向学,可不固陋。” 《十三经注疏》邢昺收录有二:其一是孔安国注:固,蔽也。当学先王之道,以至博闻强识,则不固蔽也。 其二为“坚固”义,言人不能敦重,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。这也是朱熹在《论语集注》中所取的观点。 “固蔽”和“坚固”这二义均为常训,总而言之,对于“学则不固”的解释,无外乎这两种。 这位不知名的巨巨明显是“固陋”派的。还顺手引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《礼记·哀公问》的原句佐证。 这是直接反对朱熹巨巨的解释啊!! 与钱穆先生一样,这位巨巨认为这“不重则不威”,“学则不固”,“主忠信”,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“过则无惮改”。 非止钱穆先生,杨伯峻先生在《论语议注》中明显也是赞成“固陋”这个观点的,将“不重则不威”和“学则不固”视为并列关系,认为这几句话分指五件事。